潭洲工业展刚刚结束,广州工业展又将拉开帷幕。以佛山为中心的陶瓷产区,培育了数以千计的陶瓷装备、陶瓷化工及相关配套企业 ,共同构成全球最大规模的陶瓷产业集群。 相比陶瓷装备企业,陶瓷化工类企业很是低调,其产品包括色料、釉料、墨水、熔块、干粒、解胶剂、防污剂、增强剂、超洁亮等诸多产品,在行业内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瓷产品的创新及行业的进步,化工类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上游化工类企业的创新,就没有诸多陶瓷企业新产品的诞生。比如仿大理石瓷砖、超耐磨瓷砖、仿滑砖、采用渗透墨水的瓷抛砖、通体砖、抛晶砖、干粒砖等等。 一款新产品的诞生,往往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结合,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大吨位压机的诞生,为大规格瓷砖、陶瓷大板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绿色、节能、环保窑炉的出现,让瓷砖的烧制变得更加容易、效率更高、产能更大;切、削、刮、磨、抛等冷加工设备的演进,使瓷砖的后期加工变得多元、高效;自动化上下砖机、分选机、打包机、码垛机器人、全自动搬运叉车、智能仓库的出现,将人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凡此种种,陶瓷装备技术的不断变化,总能够直观呈现,直接改变瓷砖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让每一位陶瓷人感受到陶瓷生产过程的升级换代。 陶瓷化工类产品之所以相对低调,这与其产品属性有关。作为一种消耗材料,它无法通过直观的产品展示呈现出产品的优异属性和差异化来。这一点在工业展上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陶瓷装备类企业总能够通过最先进的装备、甚至现场演示来体现其技术的先进性;而化工类企业,其产品大多以粉状、颗粒状和液态来呈现,参展企业很难通过化工产品的不同来体现其技术的升级与变化,没办法,化工类企业只好搬出采用其材料生产的瓷砖产品来证明其材料的独特属性,这当中包括色料、墨水、釉料、干粒等。 还有一类化工产品,如解胶剂、增强剂、防污剂、超洁亮等,一方面产品很难实现标准化,需要瓷砖生产企业根据配料、品类的变化随时调整;另一方面又要求其材料品质相对稳定,尤其是关键指标不可随意波动,继而影响到使用效果。 因此,这类材料生产企业的创新,既要结合瓷砖生产工艺流程和品类的变化对产品指标及使用方法不断做出新的调整,又要保证关键指标的相对稳定,以利于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要加强服务创新,在材料属性与瓷砖生产、工艺技术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企业的作用。 作为工业展的重要参展群体,化工类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品类更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但由于其特殊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其独特的展示方式,因此,化工类参展企业大都不会采取超大面积的展位,材料的展示也相对单一,只是简单的样品展示。这对于展会观众、尤其是媒体记者而言,似乎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头和载体,未免显得单调、乏味。 对于陶瓷行业而言,化工类企业就如同隐藏在水面下的一座冰山,一方面对行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包括产品的正常生产和研发创新,另一方面又不被常人所关注,因为能够被媒体报道的新闻点和素材实在太少。 相比陶瓷装备企业和瓷砖生产企业,化工类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品牌类企业不多,其竞争也更加隐晦、低调,但其利润率却一点也不比装备类企业和瓷砖类企业少。是一个隐藏在水底、默默赚取着丰厚利润的行业。 当然,化工类企业也有诸多难以言说的酸楚与苦恼,来自生产企业技术厂长、研发经理的质疑、来自采购人员的刁难和超长的付款周期,让化工类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变得更加谨小慎微,一不小心就会踩雷,让几年的心血血本无归。 为了加强化工类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曾成立了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色釉料分会,但这个分会却是一个存在感不强的分会,在行业管理、技术引领、规范竞争、制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鲜有建树,许多化工类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早已习惯了潜水艇式的游戏规则,宁愿潜在水底也不愿浮出水面,更不愿主动打破现有的游戏规则。 事实上,行业内每一款新产品的诞生、每一次产品的迭代,都离不开化工类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 在当前陶瓷行业急速变化的转型期,在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化工类企业需要加快行业的整合与创新力度。 一方面,培育一批品牌型、龙头型的企业,在关键材料、关键技术领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瓷砖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需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步伐,通过标准,扩大供应链规模,通过标准,淘汰一批低质代价的作坊式企业,从整体上提升陶瓷化工业领域的进入门槛,让其经营更规范、成长更健康。 一家之言,欢迎交流。